第九单元 危机、变法与革命
甲午中日战争、戊戌变法、八国联军侵华、辛亥革命
第四节
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
一、清末“新政” (1901年)
1.背景: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国内出现立宪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
2.目的:对外取媚洋人,对内笼络人心,挽救清朝危局, 以维持其专制统治 3.主要措施:
一、“新政”(1901年)
实质:中体西用,维护专制统治 作用:部分地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;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以 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果:增加捐税,加重人民负担,促使 人民不断反抗,革命形势日益高涨
二、“预备立宪”(1905-1911年)
“预备立宪”目的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 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
“预备立宪”内容 1908年颁布《钦定宪法大纲》 成立“皇族内阁”
骗局
讨论:通过对于清政府的“新政”和“预备
立宪”的学习,对清政府在20世纪初的所作所为
你有什么看法?
总结:虽然这是清政府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措
施,从主观上看是为了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,但
在客观上却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,也是中
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的一步。新政主要是从经
济上、军事上、文化方面推进了近代化的进程,
而“预备立宪”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方向迈进。
第九单元 危机、变法与革命
甲午中日战争、戊戌变法、八国联军侵华、辛亥革命
第五节
辛亥革命
——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民主共和的斗争
一、辛亥革命的背景
1.政治:1901年,《辛丑条约》签订后, 清政府成为“洋人的朝廷”,中华民族危 机空前严重。
结 与 国 之 欢 心
量 中 华 之 物 力
一、辛亥革命的背景
1.政治:1901年,《辛丑条约》签订后,清政 府成为“洋人的朝廷”,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 重。 2.经济:19世纪末20世纪初,民族资本主义有 了初步发展
清末“新政”和“预备立宪”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,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
材料:20世纪初,民族资本主 义……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。 1901年至1911年,全国新设立 的厂矿有320多家,资本总额1亿多 元,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。
——人教版《中国近现代史》(上册)
一、辛亥革命的背景
1.政治:1901年,《辛丑条约》签订后,清政 府成为“洋人的朝廷”,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 重。 2.经济:19世纪末20世纪初,民族资本主义有 了初步发展
3.思想: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
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
章炳麟
邹容
陈天华
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,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
一、辛亥革命的背景
1.政治:1901年,《辛丑条约》签订后,清政 府成为“洋人的朝廷”,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 重。 2.经济:19世纪末20世纪初,民族资本主义有 了初步发展
3.思想: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
二、辛亥革命的准备条件
1.组织准备: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
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——兴中会[1894,檀香山,孙中山]
吴玉章回忆说:“无论光复会也好,华兴会也好, 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,更没有严密的组织,而且都 受地方性的局限,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 动。”
一、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、辛亥革命的准备条件
1.组织准备: (1)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 (2)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——同盟会的建立
同盟会的成立:1905年、日本东京
政治纲领: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
创立民国
平均地权
性质: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
革命政党
一、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、辛亥革命的准备条件
1.组织准备: (1)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 (2)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——同盟会的建 立
2.指导思想——三民主义
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
主要内容:
夫欧美社会 之祸,伏之数十 年,及今而后发 见之,又不能使 之遽去;吾国治 民生主义者,发 达最先,睹其祸 害于未萌, ‥‥‥
——选修二 80页
名称 政纲
基本内容
进步性
局限性
是前提。具有反 民 驱 恢 用革命手段推翻 封建的意义,客 没有明确 族 除 复 帝国主义支持的 观上反映反帝和 提出反对 主 鞑 中 清朝统治 帝国主义 独立的要求 虏华 义
民 权 主 义 民 生 主 义
创 立 民 国 平 均 地 权
通过政治革命, 推翻君主专制, 建立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
核心。从理论上 解决夺权和建立 政权的问题,民 主共和深入人心
不彻底,未 根本废除封 建土地所有 制,无法广 泛动员群众
核定全国地价,现 反映孙中山注意 有地价归原主所有, 解决农民土地问 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 题,为资本主义 增涨地价归国家所有, 发展创造条件 由国民共享
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
主要内容: 评价: 性质:是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
历史意义:表达了??利益和要求, 反映了??愿望,
是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
局限性: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
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,没有彻底的土 地革命纲领。
一、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、辛亥革命的准备条件
1.组织准备: (1)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 (2)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——同盟会的建立
2.指导思想——三民主义 3.武装起义和革命形势成熟
一、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、辛亥革命的准备条件 三、武昌起义爆发——辛亥革命的高潮
1.1911.10.10,武昌起义
1911.10.11,在武昌成立 湖北军政府。废除宣统年号, 国号为“中华民国”
1911.10.10晚,爆发 武昌起义,当夜起义军 占领楚望台军械库。
一、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、辛亥革命的准备条件 三、武昌起义爆发——辛亥革命的高潮
1.1911.10.10,武昌起义 2.中华民国成立
2.中华民国成立
时间:1912年1月1日 定都:南京 临时大总统:孙中山 国旗:五色旗 改用公历,以中华民国纪元, 1912年为民国元年。
一、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、辛亥革命的背景 三、武昌起义爆发——辛亥革命的高潮
1.1911.10.10,武昌起义 2.中华民国成立 3.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
思考: (1)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?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认识 有何不同? (2)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? (3)第三、四、五、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? 第一章“总纲”,规定:“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”; 主权在民 第二章“人民”,规定:“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,无种族、阶 级、宗教之区别”;“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”;人民得 享有人身、居住、财产、言论、出版、集会、结社、通信、信仰 等自由。 自由平等 第三章“参议院”,规定:“中华民国之立法权,以参议院行 之”; 第四章“临时大总统副总统”,规定:“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府,总揽政务,公布法律”; 第五章“国务员”,规定:“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,负其责 任”;“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、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 时,须副署之。”; 第六章“法院”,规定:“法官独立审判,不受上级官厅之干
中华民国临时约法
1.内容 A.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.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.国民有人身、居住、财产等自由以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 权 D.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E.实行责任内阁制[限制袁世凯独裁] 2.评价 性质: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意义: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;
一、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、辛亥革命的背景 三、辛亥革命的过程 四、辛亥革命的结局
辛亥革命的结局
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;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;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; 原因:
主观: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
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
教训: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,在半殖民地
半封建的中国,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
一、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、辛亥革命的背景 三、辛亥革命的过程
四、辛亥革命的结局
1.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.辛亥革命的功绩(意义)
辛亥革命——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
1.性质: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. 功绩:
①推翻了清王朝 ②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
③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
④颁布了《临时约法》 ⑤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; ⑦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
⑧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
近代化的定义: 也可称为现代化,是从传统的农业文 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化,这是整体的社 会运动和社会飞跃。 近代化的特征: 1.经济机器工业化 2.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 3.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以及社会整合化、心理态度、价值观 的改变 其中,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。
器物——制度——思想
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
1.政治上:
(1)制度创新: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
(2)法制化:颁布了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
2.经济上:
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
3.思想上:
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力
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
材料1: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 革命……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,使反动统治 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。 ——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 反帝反封 材料2:1915年,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,遭到全国人 民的强烈反对,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。1917年,军阀 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,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, 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。 ——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3:“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,商业 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,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海。” ——孙中山《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》 材料4:辛亥革命后,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 朝奴隶的标志,纷纷自行剪去;当时流行的服饰:中 山装、西装、领带、皮鞋、礼帽…… 革除旧风 ——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
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民主共和的斗争
1.孙中山提出以民权主义为核心的三民主义
2.辛亥革命(武装斗争),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,
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
3.颁布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——《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》
内容:主权在民、三权(五权)分立、责任内阁 ——民主政治的开端,并将政治近代化推向高潮 4.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,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
(剪辫易服、废除缠足、废除大人老爷称呼)
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
( 19 世 纪 七 十 年 代 20 世 纪 初 )
经 济 侵 略 加 剧 甲 午 战 争 八 国 侵 华
政 治
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 民主革命
清政府的“新政”和“预备立宪”
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经 济 洋务运动近代化实践失败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早 期 维 新 派 康梁维新思想
——
思 想
(资产阶级革命思想)